所谓情绪劳动,是指员工在工作中为了满足组织或客户期望,而刻意管理、调节自身情绪的行为。比如:客服人员即使心情低落也要语气温柔;销售面对拒绝仍需热情回应;管理者在压力之下仍要鼓舞团队士气。这种“强颜欢笑”或“压抑真实感受”的过程,虽然无形,却消耗巨大。别再让情绪劳动成为职场重负。
情绪劳动正在悄悄“掏空”打工人
心理学研究表明,长期的情绪劳动会导致“情绪耗竭”,表现为疲惫、冷漠、工作效率下降,甚至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尤其是当员工被迫进行“表层扮演”(即内心不认同却要假装积极)时,其心理负担远高于“深层扮演”(即通过自我调节真正接纳情绪)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情绪劳动往往被视为一种“软技能”或“职业素养”,而非真正的工作投入。它没有被计入绩效考核,也鲜少获得额外补偿,却成为许多岗位,尤其是女性从业者集中的服务、行政、人力等岗位的“隐形KPI”。
企业应正视情绪劳动的价值
真正健康的企业文化,不应只关注结果导向的KPI,更应看见员工在情绪层面的付出。一些领先企业已开始采取行动:
设立“心理安全日”或“无会议日”,帮助员工释放压力;
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情绪管理培训;
在绩效评估中纳入“团队氛围贡献”“客户情感体验”等维度;
鼓励管理者以身作则,允许表达真实情绪,减少“情绪表演”压力。
给职场人的建议:学会自我觉察与边界设定
作为个体,我们也需要提升对情绪劳动的觉察能力:
识别情绪消耗源: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到“心累”?是客户的无理要求,还是同事的情绪依赖?
建立情绪边界:工作中的情绪表达应有度,不必为他人情绪过度负责。
寻求支持:与上级沟通工作负荷,或向HR反馈情绪压力,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。
情绪劳动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需要被认可的能力。一个真正尊重员工的企业,不会让“微笑”成为负担,也不会让“温柔”变成剥削。当我们开始正视情绪劳动,职场才能从“内卷”走向“共情”,从“消耗”走向“可持续”。
毕竟,员工的情绪健康,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隐形资产。
文章来源: 番禺招聘网 https://panyu.goodjob.cn,转载请注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