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禺招聘网 > 资讯 > 职场资讯 > 文章详情

化龙镇

阅读次数:240242011-04-26 14:25

  番禺化龙镇是一个农业副业、建筑业、工业手工业、各种建设较为发达的镇,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,还吸引了较多的外来投资商。以下是化龙镇的简介,请阅览:
  
  简介
  
  化龙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北部,与广州黄埔新港、广州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,有13公里长的珠江岸线。镇以驻地名。传说宋末黄氏迁此开村,其子黄龙于村南建龙山寺,乡人称祖化龙归天,自此村名为化龙。1956年设化龙乡。1958年成立化龙公社,1986年置镇。化龙镇面积53平方公里,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及1个居委会,人口30808人,是广州南拓发展的重点镇。化龙镇2006年实现化龙镇社会总产值53.35亿元,同2005年比(下同)增长17%。工农业总产值47.33亿元,增长17%。GDP(国内生产总值)13.47亿元,增长15%。
  
  历史沿革
  
  南宋末,黄粤南由新会来化龙镇定居,其子黄龙在村南建龙山寺,自任住持。死后,乡人传说他化龙归天,故村名为化龙。后逐渐发展为圩市,但规模小于西邻的新造圩,故又名细圩。
  
  清代,镇境分属茭塘都的化龙堡和明经堡。民国时分属深水社乡和岗尾社乡。建国初期属禺南东区。1957年3月为化龙、明经两大乡。1958年1月,明经并入化龙大乡。同年10月,属石楼团。1959年4月,从石楼析出为化龙公社。1962年1月至1963年1月,曾一度析出明经以南地区为明经公社。1984年为化龙区。1987年为化龙镇,辖13个行政村,26个自然村,1个居民委员会。
  
  自然环境
  
  化龙镇在县境东北部。北隔珠江水道与黄埔新港隔江相望,西邻新造、南村,东临狮子洋,东南为石楼。东南经石楼、石?到县城市桥为19公里,由市桥北往东经南村、新造、至化龙,亦为19公里。水陆交通四通八达。镇境面积52.94平方公里,有水田26363亩,旱(基)地10236亩,鱼塘1575亩。镇境属半丘陵半沙田地带,西高东低。冲积平原占60%,其余为低丘台地。
  
  人口
  
  1991年化龙镇总人口30140人(含珠江场),其中:农业人口26106人,非农业人口3934人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9人。1990年,有华侨、港、澳、台同胞5200户,17600人。
  
  人口普查
  
  化龙镇从1954-990年,经历过三次人口普查。其结果是:1954年为5645户,20717人。其中男性9463人,女性11254人。1982年为7625人,27422户。其中男性13087人,女性14335人。1990年为7529户,29108人。其中男性14135人,女性14973人。1990年与1954年比,总户数增33.3%,总人口增1.07倍。
  
  男女比例
  
  从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,化龙镇男女人口比例,总的是男少女多。1954年男性占45.6%,女性占54.4%。1982年男性占47.7%^,女性占52.3%^。1990年男性占45.6%,女性占54.4%。
  
  文化程度
  
  从1990年普查数字表明,化龙镇共有大专以上学历的99人,中专及高中1450人,初中的7748人,小学的12971人,基本不识字的3448人。
  
  经济
  
  化龙镇花卉研究中心
  
  (一)农业副业
  
  1991年,化龙镇总户数9113户,其中农业户7418户;总人口30140人(含珠江农场),其中农业人口26106人,占86.6%。耕地总面积近3.7万亩。50年代以前以农业经济为主,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%。主要种植水稻、甘蔗,兼种花生、黄豆、番薯,饲养耕牛、猪、三鸟、塘鱼等。耕地面积60%为冲积平原,是典型的咸酸田地区。水稻亩产1253150公斤,甘蔗亩产约2500公斤,花生亩产503100公斤,黄豆亩产25330公斤,番薯亩产约600公斤。农副产品加工较有特色的是塘头村的咸菜,眉山村的豉油榄角。
  
  20世纪50年代初,水利设施很差,沙亭村在民国25年(1936年)开始筑围,明经村也在1954年筑围建闸,但土堤低矮不能抗御特大洪水。1972年,公社投资135万元,建筑七沙、四沙、沙路联围水闸。1973年投资45万元开挖6.5公里引淡排灌运河,改造白沙湖咸酸田;建有电动排灌站32座,山塘16个,水泥渠道515条(每条长8316米)。1981年投资92万元,将13.5公里的沿江堤围砌石加固,实现化龙镇河堤石堤化。有八成以上的围田解除洪涝和控制了咸潮,农业产量持续上升。
  
 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,化龙镇于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并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结构,推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多种经营。农民有了种植的自主权,在坡地、岗地种荔枝、柑橙、芒果等优质果树,利用山坑田、低产田挖塘养鱼,逐步形成各种专业户。据1990年统计,各专业户中,水稻有31户,甘蔗有9户,香蕉有5户,三鸟有29户,水果有12户,鱼塘有39户。种养业不断向名、优、尖品种发展,正推行优化耕作,以撒播、化学除草、科学管理、机械收获等新技术,发展现代化农业。1991年,化龙镇农业总产值为4144.86万元。(二)工业手工业
  
  民国时,化龙只有个体经营的泥水、木匠、打铁、织竹器等小作坊式和家庭手工业。细圩有利民、信昌两间碾米店(后为化龙粮食加工厂),明经有永和、益丰两间碾米店(后为明经粮食加工厂),经营碾米业,产品有大米、饲料。
  
  1958年公社创办机械、陶器、香茅、纸张和农副等5间厂,还有铁、木、竹社。主要产品有陶器、香茅精、纸张、酒、酱油、土榨糖和铁、竹、木农具。后因效益不佳而关闭或转产。1965年农副厂易名为化工厂,转产油毛毡(沥青纸)、樟脑饼、电池壳;1974年转产橡胶杂件,改名橡胶厂;1978年生产码头护舷。1969年居委组织居民12人,筹集资金在明经开办玻璃厂,后迁到化龙转产肥皂、电线、铝钮、火水炉、电饭锅、电热褥,最后发展为生产冰箱配件的家用电器厂。1973年把老人甚多,人称眼镜队的车衣组改组为服装厂,将以车缝、补、改衣服转为批量生产服装,后发展为的服装集团公司。1970年铁社、木社合办机械铸造厂,生产牛头刨,后合并为五金厂。
  
  社区
  
  1978年9月化龙服装厂与香港利生公司签订来料加工手袋协议。同年10月分出一个手袋厂,独立发展手袋制造业。同年底,服装厂又与港商签订来料加工服装协议,采取来料加工、自营出口、发包租赁、独资经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,发展外向型经济;并以外促内,先后发展了服装、手袋、机电三个集团公司,越秀羽绒、颖佳手袋、圣光灯饰、颐老院四个中外合资企业,以及家用电器、电梯、橡胶、制冷等工业。1991年共有工企业341家,其中镇办12家,村办36家,个体办293家。从业总人数5926人,年总产值1.76亿元,占化龙镇工农业总产值的79.4%。创税利1130万元,创汇1485万美元。服装、手袋、电梯是骨干行业。化龙镇有服装企业7家,较具规模的服装集团公司,生产的高档羽绒服装、针织时装已打入国际市场。手袋集团公司生产的真皮系列产品远销美国。服装、手袋集团公司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。码头护舷胶是填补中南地区空白的部级优质产品,双重绝缘电热线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部级优质产品。
  
  1990年,台商投资1200万港元与工业总公司合作兴办初雨洋伞厂,生产尼龙、塑料雨伞,全部出口。1991年村办经济主要产品有服装、红砖、花岗岩石和饮料。1991年化龙化龙镇工业生产总值为10964万元,比1985年的1901万元增长4.76倍。其中服装业6393万元,手袋业3851万元,机电720万元,分别比1985年增长1.4倍、1.84倍和1.88倍。(上述数字按1990年不变价计)。
  
  1991年化龙镇三来一补企业主要有服装集团公司、手袋集团公司和东南制衣厂。这三家企业总人数2924人,厂房总面积24133平方米。全年生产出口数量达45.1万打。
  
  (三)建筑业
  
  民国时,泥水、木匠出外谋生的较多。1955年,由化龙工业部组建化龙建筑社。1961年体制下放时,易名为番禺县第二建筑中队。1969年改为番建204施工队。1976年,兴建化龙公社办公楼,把镇内的泥水木匠组织起来,成立化龙建筑队。1986年承建化龙工业总公司,获市优质样板工程。1989年通过省市建筑主管部门资质审查考核,被批准为四类企业建筑公司。建筑公司可承建八层以下、21米跨度的楼房建筑物。1991年,公司有固定资产33万元,年产值415万元,从业员工820人。
  
  (五)镇村建设
  
  镇区建设
  
  建国后,中共化龙镇委、镇政府办事机构设于中心小学旁边的适庐。1979年迁往今银龙餐厅,1984年迁到龙源路今址。镇内街道,多铺花岗岩条石,有石街之称,近年大部分改铺混凝土。
  
  1984年化龙市场迁往码头附近,总面积5500平方米,投资85万元。1986年始,镇政府按照城镇建设发展规划,在镇内划分工业区、工商贸易区、生活住宅区。水门桥以北的东南村新围为工商贸易区,开发水西住宅区(用地400亩),以水门桥以南至化龙中学沿公路两旁为工业区。
  
  除港澳同胞捐资外,镇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办公益事业,主要兴建项目有化龙中学、化龙中心小学、化龙卫生院等。
  
  农村住宅建设
  
  集体和居民的建房投资日增,198931991年共建住宅975套。化龙镇共有住房11482间。
  
  交通邮电
  
  化龙镇有13公里的河岸线,上溯广州市,下达狮子洋。沙亭村有横水渡口,可通鱼珠、黄埔。民国26年(1937年),建市(桥)化(龙)石(楼)公路,长19公里,1978年改铺柏油路面。80年代后期,镇村都重视改善投资环境,注重道路建设,各村修路扩路的费用,由镇政府补贴30%。1990-991年镇村共投入380万元,铺设混凝土路面4.2公里,扩建沙土路面15.2公里。
  
  民国23年(1934年)化龙始有人工磁石电话机,1987年开通纵横制自动电话,1991年开通程控电话。1991年共装电话498户(其中机关单位245户,住宅211户,个体专业户42户),电报去报2074份,报刊发行357478份,收寄信函99662件,收寄包裹674件,开汇票7360张。
  
  饮用水及绿化工程
  
  民田区饮用水向以井水为主,沙田区以河水为主。1982年兴建自来水厂(地下水),只解决镇街区附近及部分沙田区的饮用水。1991年镇投资1400万元在沙亭兴建自来水厂,日供水量达6万吨,首期2万吨。计划在1993年8月份可供化龙镇用水。绿化造林1762亩(其中1991年荒山造林900亩),完成农田林网化种植64公里。
  
  文化卫生
  
  (一)文化
  
  民国时,春节期间各村有舞狮队互访,端午节期间盛行龙舟竞渡,乞巧节妇女展出各有特色的手工艺品,成为传统的民间活动。节日或农闲,化龙、潭山等乡邀请广州一些粤剧班来演戏。
  
  建国后,文化机构逐步建立。1958年建立文化站和有线广播站。1952年各乡组织业余粤剧组,1967年组织文艺宣传组,并建有文化室、篮球场。粤剧组、篮球队常互访表演,每月镇电影队下乡放电影。
  
  1979年以来,化龙镇农村经济迅速发展,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变化,赛龙、舞狮又重新兴起,化龙镇新制造龙舟18艘。近年端午节,镇举办的龙舟赛事,邀请港澳、海外同胞回乡助庆,成为联络乡谊的纽带。柏堂村在龙舟竞赛中获1987年度番禺县第二届莲花杯季军奖。
  
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文化生活有新的内容,普通家庭都添置录音机、电视机、录像机。1991年化龙镇有电视机5200台,按户计,普及率达60%。1991年化龙镇闭路电视实现化龙镇联网,主干线长28公里,每周两晚播放《番禺新闻》,《化龙新闻》则不定期播出,其内容多以报道县镇新闻或政策宣传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,深受群众欢迎。镇内有影剧院4间,平时放电影,节日有镇举办的歌曲、粤曲、象棋等比赛,也有外地歌舞团前来演出。(二)教育
  
  2006年10月顺利通过广东省专家组的创省教育强镇的验收。投入近1000多万元完善化龙中学、中心小学。增建化龙中心幼儿园教学楼及配备,化龙二小、东沙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;投入近200万元配备教师办公电脑;复苏村投入250万元新建复苏小学综合楼、配备教学设备设施以及修善校园环境;潭山村将投入1200万元新建潭山小学。市、区、镇投资400万元对屈氏大宗祠维修已启动,投资200多万元的化龙文化中心已经投入使用;投资300多万元的楠山画居,即将投入使用,潭山村参加中国飘色大赛,勇夺山花奖。2006年12月24日,承办中国民族学会在该镇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考察研讨会,国内外著名专家、教授、学者40多人云集化龙,考察镇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包括屈氏大宗祠、龙门桥、炮楼、金面盆、石街等。
  
  (三)卫生
  
  医疗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,病人满意度达95%以上;爱卫部门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,为水门、塘头的水改申请水改费100万元。增加环卫硬件设施,扩大保洁队伍,环境卫生面貌有新改善,居住质量有新提高,东南、柏堂塘头、莘汀、水门村等被评为广州市卫生村。
  
  接下来请继续阅览:沙湾镇  石楼镇
 

文章来源: 番禺招聘网 https://panyu.goodjob.cn,转载请注明。

上一篇:沙湾镇

下一篇:新造镇

搜索